受傷只要休息就會好了?

大家在遇到肌肉、關節等傷害時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呢?

嚴重一點的可能會去看醫生、冰敷和吃藥,輕微一點有時候連理都不想理,反正休息過一陣子就會好,

但真的這麼簡單嗎?

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先了解受傷後身體是如何修復的,大致上會經歷3個時期:

1.急性發炎期

2.增生修補期

3.成熟重塑期

發炎期大約會在傷後維持4~6天,這時候受傷的部位會很明顯感受到紅、腫、熱、痛,

一般來說大家的第一個反應是盡快用冰敷或是消炎藥來把發炎反應壓下去,

但其實發炎對於組織修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過度壓制發炎反應會讓組織癒合無法順利往下個階段進行,影響到組織修復後的品質,

這時期最重要的是避免受傷處再受到刺激,

並利用包紮、壓迫、抬高等方式減少腫脹,幫後面的修補期提供良好的癒合環境。

修補期大約會在傷後4~30天發生,體內的細胞開始用膠原蛋白來填補傷口,

這時疼痛通常不會像發炎期那樣明顯,很多人在這時候以為傷好了,就繼續去從事之前的運動,

但這其實非常危險,

這時候新生的膠原蛋白還處於很脆弱的階段,

就像是把斷掉的東西用膠水黏起來,但還沒等膠水乾就急著去動,這時候肯定會撐不住而再次損壞。

這不代表要固定受傷的地方完全不動,

我曾經遇過一個腳踝扭傷的選手,因為做墊腳尖的動作會痛,

所以一直把腳踝維持在90度,連走路時也不敢去正常推蹬,最後雖然不會痛了,但腳踝就卡在90度的位置壓不下去,

這讓他額外花了很多時間才讓腳踝恢復正常的角度。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受傷後不能固定傷處完全不動,需要在不痛的範圍內慢慢增加活動範圍與強度,

除了可以維持關節的角度之外,也能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消腫及癒合速度。

 

重塑期的時間非常長,有時候甚至會到2年那麼久,

這時候很重要的是要適當的給予一些訓練,讓新長出來的組織可以承受之後運動的強度,

如果沒有良好的訓練,

再回去運動後新的組織常常會承受不住而再次受傷,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在同一個部位反覆受傷,甚至變成舊傷的原因。

 

到這裡大家應該看出來了,

決定受傷後能不能完全恢復其實取決於修補期與重塑期對組織的適當訓練,

不痛不代表已經好了,這時候才是關鍵時刻,

在修補期時在不痛的範圍內做關節活動,重塑期時慢慢的增加組織承受的強度,

這才能讓受傷的地方有良好的癒合,不會變成之後口中的”老毛病”。

 

這裡只是提供一個傷害處理的大觀念,

關於詳細的處理方式,以及可能發生的身體代償,這就留到之後的文章再和大家分享。

我是台北的身體痠痛偵探

 

SigmaAT
SigmaAT

身體痠痛偵探
幫你找到痠痛的根源
還給你一個自由的身體

證照
*運動傷害防護師
*美國國家肌力體能協會-肌力體能教練

#運動按摩
#姿勢調整
#肌力訓練